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陶瓷彩绘图案渐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陶瓷彩绘图案渐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以前用普通颜料或金色或银色粉绘到陶瓷器制品上,因为颜料熔融温度的不同,难以一次性烤花,一般都会需要进行二次烤花,最终才能制成施金或者施银等彩饰的粉彩制品。
用以上的方法的出的制品都是要经过两次烤花的,提高了燃料费增多,同时也增多了废品,使制品成本上升,这样是很不利的。如果使用普通材料金、银彩料中,进行描绘复杂的花纹时,是在技术上很难表现出的。如果再用以前的彩绘方法,想在金和银的彩色中,浮现出优雅大方的、用普通颜料描绘的图样花纹,即使重叠的材料,那也是属于至难之事。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考古发掘没有见到相关的绘制工具实物,我们推测当初应该是用软笔和硬笔。为什么有软笔呢?因为我们在很多的彩陶上见到了线条的分杈,线条的末端都跟我们用的毛笔似的有笔锋,所以推测当时是用软笔,比如动物毛发制成的软笔,如果用硬笔是画不出来这样的笔锋和分杈的。
但同时古人制作彩陶也可能用了硬笔,因为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彩陶上面有很细密的网格,这只能是硬笔绘制的,但这些还是我们的推测。
考古学又是讲究实物证据的,没有实物就不说完全肯定的话。
彩绘陶又称烧后彩绘陶,是历史悠久的陶瓷艺术品。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与在陶坯上画彩、彩料和坯体压磨在一起、经高温焙烧而成的彩陶不同,彩绘陶的色料附着性不牢,花纹受潮或经水容易脱落。
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赭等,色彩绚丽,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
我们先分类:
1,釉上彩:是烧好了白胎{1280--1340度}的陶瓷在再上面绘画再烧700--800度。
2,釉下彩:是在坯上绘画{比如青花瓷}烧1280--1340度。
3,釉中彩:一种是:坯先上釉再绘画,画好了再上釉,烧1280--1340度。一种是烧好了白胎在再上面贴花再烧烧1280--1340度。
4,斗彩:它既有釉上彩也有釉下彩。
5,釉上彩:有新彩和古彩{粉彩}。呵呵我先得这15分,想知道具体的什么方面的绘画的步骤请继续提问。
1、淘泥
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2、摞泥
将淘好的瓷泥分割开 ,摞成柱状,便于储存 和拉坯用。
3、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4、印坯
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5、修坯
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原始陶器的彩纹多以鱼纹、网纹、波纹、花瓣纹三角纹、弦纹等图形出现。
少部风陶器还有兽纹,人舞纹等。
原始社会陶器的发展不单单是实际应用功能的创造,也是美学艺术的创造。
最早的彩陶出现在黄河流域,距今一万年至七千年,陶器彩绘能保存如此之久,是因为烧纸方法的原因。
以马家窑文化为例,古人用矿物质颜料在红泥陶器坯体上绘画图案,然后焙烧,这样就不容易褪脱。
我国是长期制造陶器的唯一国度。西方直到十八世纪才会制作陶器,这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一个发明创造,我国的陶器对世界陶器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陶瓷彩绘图案渐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陶瓷彩绘图案渐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ongli-cn.com/post/4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