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陶瓷艺术审美理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陶瓷艺术审美理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官窑制作主要有日常用瓷与祭祀瓷两大目的。与官窑相比,民窑制品也以日常实用瓷为主,只是制作质量相对落后,造型不太讲究。
明清时期民窑外销瓷制作空前壮大,并发展到外国商人设计纹样,再由各地窑场按图纸烧制、提供。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明清民窑发展超越官窑的最大亮点。
我觉得乾隆和雍正在瓷器上的审美趣味都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特别是乾隆十六年以前的瓷器几乎同雍正的审美趣味是一样的好。
乾隆十六年以后的瓷器,只是在继承雍正审美的基础上,发展并吸收古代及外国的西洋装饰绘画手法,成就了自己独特高贵豪华富丽的,审美趣味的艺术风格更可嘉。
只是到了乾隆中晚期,老的工臣,好的画臣已死去,后来新的工臣接不上,所烧制的瓷器秀良不齐,与雍正瓷器上的审美趣味已不是用个差多远可评论了!而是背道而驰了。
雍正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标准,在这一点上,乾隆毫不逊色,从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就足可以看出乾隆有多么自信。雍正帝长年深居宫中,没有那分闲情逸致像儿子乾隆那样带上众多妃嫔六下江南考察水利,而是日理万机处理朝政。在瓷器烧制方面,雍正更喜欢亲力亲为;给瓷器审稿画样;这可能是雍正从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宫廷琐事中忙里偷闲,缓解工作压力的唯一休闲方式;酷爱单色釉、喜欢造型隽秀的极简模式,也是雍正帝内心渴望摆脱繁琐,向往静谧平淡生活的一种客观反映。而他的儿子乾隆从祖父和父亲手中接过来的是太平盛世,一片祥和。在瓷器审美上更追求繁复琐碎、精雕细琢。其实雍正和乾隆瓷器在艺术审美上并没有文野之差,只是二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因为父子俩在瓷器审美上的不同风格元素,让后世子孙有了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审美选项。
谢谢邀请
雍正乾隆时期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而父子俩在瓷器上的审美差异,却大相径庭,一眼就能辩出。父亲雍正走的是淡雅隽永风,而儿子乾隆则是繁缛堆砌之父。父亲留白,儿子填空。此外,在器型上也有很大差异。
如果按照当下流行的极简主义审美来评判的话,父亲雍正的审美要甩儿子乾隆几条街了。雍正皇帝个人的品味在清朝历代帝王中算是最佳,没有之一。雍正是个勤政简朴的工作狂,他中意的器型都稳重肃穆,尺寸保守。他外表严肃,内心却满满的清新细腻。无论斗彩、粉彩、青花、单色釉……都被拾掇得玲珑雅致,赏心悦目,秒杀各种日系美学。
而顺水顺舟当上太子,又在20多岁顺利继位的乾隆就大不一样了。父亲为他奠定了盛世的地基、国富民安,也成就了他出手大方,性格张扬的特点。这点也可以从很多流传至今、价值连城的名画中看到,他看过的很多字画都被他盖了一个大大的戳,甚至是批注。和当今一样,“贵为盛世富二代”。乾隆大帝被黑化了一个暴发户。
有一种恨不得把所有值钱的、繁缛的宝贝都亮出来的既视感。不止花哨,还要大。“审美”虽然挺私人的,但作为当朝皇帝,其个人审美对所处时代瓷器是巨大的。
此外,从技术上,乾隆朝肯定完爆他爹那一朝,光就洋彩这一项就集中国千年瓷器工艺和引进西方珐琅釉彩之大成,技术上当之无愧世界第一。
此外,乾隆身处一个与西方联系更加密切,来往更加频繁的时期,很多西式的表现形态可能是雍正不曾接触过的,这些外来元素也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乾隆时期的瓷器。两位皇帝所处历史背景有差异,雍正时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总体来说比较低,这可能和早年传教士参与到康熙传位过程,导致雍正对传教士和西方的天然敌意有关。与之相比,乾隆处于一个和西方接触最密切的时期。除去耶稣会派遣的官方传教士外,乾隆甚至专门传召粤海关留意有手艺的西洋人士并引荐进宫中供职。在一大批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乾隆一朝宫中西洋器物远超康熙、雍正。这些宫中供职的传教士或多或少都参与到了清宫艺术品的创作之中,洛可可的风格对当时清代宫廷从建筑到器物上的影响随处可见,因此诸多有意或无意间吸收了西方宫廷流行文化的事情发生在乾隆时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陶瓷艺术审美理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陶瓷艺术审美理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hongli-cn.com/post/98042.html